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日期:2014-05-26 16:40:38  浏览量:1077

班级:  社会体育(本科)  班            人数: 

 

第八章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酸碱平衡的意义和人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

二、掌握酸碱平衡的概念及其调节机制;了解酸碱平衡紊乱。

三、了解排泄的概念和肾脏的排泄功能。

四、了解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的变化及其调节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一)酸碱平衡的概念及其调节的基本途径

(二)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的变化和血液缓冲体系及其调节作用。

二、教学难点

(一)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肾脏的调节)。

(二)运动时骨骼肌细胞的缓冲作用。

 

教学要点及教学进程:

一、教学要点

(一)酸碱平衡的概念与意义和人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 

(二)人体酸碱平衡调节的基本途径和机制。

(三)肾脏的排泄功能和运动对肾脏泌尿机能的影响。

(四)酸碱平衡紊乱与酸碱平衡检测。

(五)运动时肌细胞与血液PH值的变化和运动时体内酸性物质的来源。

(六)运动时骨骼肌细胞的缓冲作用。

二、教学进程

(一)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本章内容纲要和本章学习重点。简要阐述本章在本课程中的位置和酸碱平衡对运动的影响。

(二)采用讲解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利用3学时对本章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讲解。

(三)对本章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含重点)。

(四)布置本章复习思考题,给出参考书目。

 

教学措施与手段:

一、讲解法启发式教学法系统讲解本章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二、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本章内容纲要和主要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图片表格数据等内容,讲解中适时利用板书,展开相关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酸碱平衡及其调节

一、酸碱平衡的概念与意义

(一)酸碱平衡: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来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及比例,以维持体液pH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acid-basebalance)

(二)意义: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保证组织代谢和各种生理机能的正常进行。(与适宜的温度、渗透压等共同完成)  

二、人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 

(一)人体内酸性物质的来源

1.食物、饮料和药物中的酸性物质

2.体内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三类)

(二)人体内碱性物质的来源

  1.机体经代谢产生碱性物质(较少)。

2.体内碱性物质主要来自含有大量有机酸盐和无机盐的食物,如蔬菜、瓜果等。如柠檬酸钾(钠)、乳酸钾(钠)等。

三、酸碱平衡的调节  

(一)血液缓冲体系及其调节作用:   

1.缓冲体系

2.缓冲机理   

3.血液缓冲体系:(血浆和红细胞)   

(二)肺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1.调节作用  2.调节机制

(三)肾脏对机体酸碱平衡和水平衡的调节作用:

1.肾脏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作用

2.肾脏在维持机体水平衡中的作用

四、肾脏的排泄功能和运动对肾脏泌尿机能的影响

(一)肾脏的排泄功能

1.排泄的概念(excretion)和人体主要排泄途径:

2.尿的形成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

(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二)运动对肾脏泌尿机能的影响

  1.运动对尿量及其成分的影响:

2.运动性蛋白尿

五、酸碱平衡检测与酸碱平衡紊乱

(一)酸碱平衡紊乱 

(二)酸碱平衡检测的主要指标

 

第二节 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的变化及其调节

一、运动时肌细胞和血液pH值的变化

  通常情况下,人体血液pH平均为7.4。其中,动脉血的pH为7.35~7.45之间,静脉血的pH为7.35~7.41之间;骨骼肌细胞内的pH为7.O左右。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内和血液pH均可发生变化。

二、运动时体内酸性物质的来源

(一)ATP水解

(二)6-磷酸葡萄糖和1-磷酸甘油的生成

(三)乳酸的生成

(四)不完全和完全氧化      

三、运动时骨骼肌细胞的缓冲作用

除血液缓冲体系和肺、肾脏的调节作用外,骨骼肌细胞内缓冲作用也是体内酸碱平衡调节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大强度耗竭性运动时,骨骼肌可释放大量的H +。其中,94%来自于积累的乳酸,其余的则来自其他代谢酸(如丙酮酸O.3%,苹果酸3%)以及6-磷酸葡萄糖的生成(2%)及1-磷酸甘油的生成(1%)。 

(一)化学缓冲作用  

(二)代谢缓冲过程

(三)H+和HCO3-的跨膜流动 

四、口服NaHC03对体内酸碱平衡和运动成绩的作用。

 

第三 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

一、尿量

运动后尿量主要受气温、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泌汗和饮水量等因素影响。如果在夏季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或强度虽不大但时间长的运动时,由于大量泌汗,故尿量减少。

二、运动性蛋白尿

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

特点:暂时性,休息→消除

检查目的:①评定负荷量和运动强度;②观察机体对负荷量的适应能力;③评价运动员训练水平。

产生原因:一般公认是由于运动负荷使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而引起的。 

影响运动性蛋白尿有如下几个主要因素:

1.运动项目   

    长距离跑、游泳、自行车、足球和赛艇等运动后,运动员出现蛋白尿的阳性率高,排泄量也较大;而体操、举重和射箭等项目在运动后,运动员出现蛋白尿的阳性率低,排泄量也少。

2.负荷量和运动强度

    负荷量↑,阳性率和排出量↑

3.个体差异

4.机能状况

5.年龄与环境

三、运动性血尿

概念: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显微镜下或肉眼可见的血尿称为运动性血尿。肉眼观察到的血尿呈褐色或浓红茶色,显微镜下血尿为正常尿色,但可见红细胞。

原因:可能是由于运动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造成肾血管收缩,肾血量减少,出现暂时性肾脏缺血、缺氧和血管壁的营养障碍,从而使肾的通透性提高,使原来不能通过滤过膜的红细胞也发生了外溢,形成运动性血尿。

另外,运动时肾脏受到挤压、打击,肾脏下垂,造成肾静脉压力增高,也能导致红细胞渗出,产生血尿。也有研究表明,运动引起的自由基含量增加也可以造成运动性血尿。因此,运动性血尿可能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运动性血尿多出现在激烈运动后,人并无其他症状和不适。血尿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最长不超过7天。出现血尿时,可适当调整运动量,服用一些止血药或中药,通常预后情况均良好。

运动性血尿受运动项目、负荷量和运动强度、身体适应能力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跑步、跳跃、球类和拳击运动后,血尿的发生率较多;负荷量和运动强度加大过快时,如冬训及比赛开始阶段,血尿也多;身体适应能力下降,如过度训练,也会有大量的血尿产生;在严寒条件(冬泳)和高原条件下的训练,也容易造成运动性血尿。

 

小结:

1、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和运动,需要保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

2、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和比例,是维持体液pH恒定和调节酸碱平衡的主要途径。

 

本章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酸碱平衡、缓冲体系、碱贮备、排泄、运动性蛋白尿、酸碱平衡紊乱。2.简述人体酸碱平衡调节的基本途径。

3.简述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

4.简述人体主要排泄途径。

5.简述运动时酸性物质的来源以及肌细胞内的缓冲作用。

6.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课后作业:查阅资料写一篇有关运动员饮食如何维持酸碱平衡的小论文。

 

多媒体课件

授课

时间

 

 

 

 

课后记载

 

 

 

 

 

 

 

 

 

 

 

 

 

 

 

 

 

 

 

 

 
点击数:1077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