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主干课程纲要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日期:2014-05-26 11:13:14  浏览量:793

一、课程目标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是以体育运动中人的社会活动和心理活动为对象,揭示体育运动的本质,阐明体育运动的社会作用、个人价值以及体育运动运行与发展理论,促进体育运动更有意义、更有效率地发展的课程。这类课程包括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

(一)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二)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四)在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和正确的思想导向,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二)充分考虑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体育现象,揭示体育运动的客观规律。

(三)从时代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当代的学术成果与实践经验,并能结合我国体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吸收解决现实问题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四)充分考虑相关学科的理论与知识,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认识与理解能力,正确认识与把握不同的思想和学术观点,将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理论、经验与我国的实际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形成批判性、开放性、兼容性的思维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在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要重视内容的实用性,以便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与解决体育运动中的问题,尤其是学校体育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教学基本内容

(一)     学校体育学

1.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嬗变;学校体育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中的体育;学校体育的结构;学校体育的性质与目标等。

2.体育与健康课程与体育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基础、性质、目标、功能、编制;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评价;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3.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特点与实施;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等。 

4.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与体育教师;体育教师作用的发挥与地位的确立;现代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与素养;体育教师的职前培训与继续教育。

(二)     体育心理学

1.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课程性质;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等。

2.运动兴趣和动机;运动中的注意;运动中的情意表现;运动与人格等。

3.运动技能学习心理;心理技能训练等。

4.体育教学心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体育社会心理等。

5.体育心理学的测量方法;体育心理学的实验操作等。

(三)体育学概论

1.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体育的本质与基本概念;体育的科学属性及其与其他科学的关系等。

2.体育的生物学基本原理;体育的心理学基本原理;体育的社会学基本原理等。

3.体育的分类;体育的功能;体育的目的及实现途径;体育手段;体育手段与体育目的之间的关系等;

4.体育过程的结构与控制、体育制度的构成、体育制度与体育体制的关系等。

(四)体育社会学

1.社会学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功能及地位;体育社会学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国内外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等。

2.体育与社会;体育与社会制度;体育文化;体育与人的社会化等。

3.体育群体与体育组织;体育人口与社会分层等。

4.体育与城市、城市化和社区;体育社会问题与控制;体育的商业化与大众传媒;体育与社会工作等。

(五)体育教学论

1.体育教学的概念、地位、特点和任务;体育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演变;体育教学的构成以及相互关系等。

2.体育教学过程的结构、特点和规律;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更新;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和构造等。

3.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分类和选编方法;体育教材和体育教科书的功能、用法;体育教学原则的意义、依据和注意事项;体育教学管理的意义和任务;水平、单元和课时体育教学计划制定的原理与方法;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体育教学评价的结构和类型等。

4.体育教学研究的特点、内容和基本方法;体育教学研究的优秀范例介绍等。

5.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和内容;体育教学条件的概念和内容;体育教学环境和条件的优化等。

四、教学基本要求

(一)知识掌握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有机结合。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的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学习与建构知识技能,又要重视学生将理论知识的掌握与激发学习的兴趣、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体育运动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的教学在重视基本的理论知识与观点的讲授、分析,培养学生理论思辩能力的同时,要积极运用讨论、作业、社会调查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体育运动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弘扬人文精神,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崇尚科学、实事求是、敢于和善于批判的科学精神,真正做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与统一。

(四)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要积极传承古今中外人类社会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优秀体育文化遗产和成果,又要根据当代社会的发展与需要,积极创造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精神与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为繁荣与丰富我国的体育文化做出有益的贡献。

(五)关注专业教育与引领基础教育有机结合。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的教学中,既要关注专业教育的理论性与学术性,更要关注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和整个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同时要注意将新的教育思想和体育思想、体育方法贯穿和渗透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之中,为学生积极投身基础教育体育改革奠定比较坚实的认知与思想基础,为基础教育体育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五、学习评价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的学习评价应注意:在评价内容方面,既要重视基本知识与方法的评价,又要注重学习态度与能力的评价;在评价方法方面,既要重视终结性评价,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在评价方式方面,既要重视闭卷的理论笔试,又要重视开放性的实际操作能力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既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一)评价工具和方式:考试可以采用笔试、口试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采用开卷、闭卷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除此以外,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采用实验操作与测试、小论文写作等评价方式。

(二)课程学习成绩的评定: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由平时成绩评定(如作业、读书笔记、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和期末成绩评定(如闭卷或开卷考试中的笔试、口试成绩等)两个部分构成。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具体确定各门课程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

六、教学基本条件

(一) 具备数量足、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二) 充分的图书资料。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体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期刊与图书(包括电子期刊与图书),并具有比较便捷的获取相关资料、信息的条件。

(三) 多媒体教学设备。必须具备满足教学和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与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所需要的多媒体教学的投影、摄像、照相、录音设备。提倡和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编制网络教学课件。

(四)必要的实验仪器和设备。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应根据各门课程教学的需要配备相应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并建立体育人文社会学实验室。

(五)建立社会和学校实习与调查基地。建立能满足专业学生人数需要的、相对稳定的社会调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实验的基地。

 

 

编写召集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天津体育学院

编写参加单位:扬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苏州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香港教育学院、澳门理工大学

点击数:793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