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点: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一、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
1、条件反射: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获得性的反射;以大
脑皮层为中枢,其途径不是固定的,属于暂时的易变的神经联系,
是一种接通反射。
2、形成过程:基本前提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并
使这个过程被强化。
3、生理机制:条件反射是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后天形
成的;是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个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暂时性联
系,这就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巴甫洛夫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二、形成运动技能的生理机制
1、条件反射学说:作为随意的运动技能,其生理本质是以反射为基础
→建立运动条件反射,其反射是复杂的、连锁的以及本体感觉性的
条件反射。
2、神经控制论学说:作为随意的运动技能,其生理本质就是记忆痕迹
→运动技能记忆痕迹的建立与贮存。
三、学习运动技能时如何才能尽快形成条件反射
要尽快形成条件反射,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建立条件反射时,大脑必须处于良好兴奋状态,过高或太低的兴奋
都不利于技能的形成。在教学训练中,要处理好准备活动的强度与
时间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良好的大脑兴奋状态有利于学习和掌握
运动技能。
2、条件刺激要在非条件刺激之前出现,并且两者必须结合一段时间。
在教学训练中,必须由教师清楚、正确地先讲解、示范动作,然后
立即让学生自己练习,不要在讲解示范完后耽搁太长时间后再做练
习,这样不易学会动作。
3、条件反射的建立快慢同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性质和强度有关。
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讲解要明确、口令清晰、宏亮、示范正确、优
美,练习内容和运动量要适合学生水平,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更
正确地掌握动作。
4、建立条件反射时,应尽量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在教学训练中,要
注意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样就能避免额外刺激的干扰,尽快掌
握动作。
四、运动技能在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的生理变化特点及教学中的对策。
1、发动认识动作阶段(泛化阶段)
新异刺激,中枢神经呈扩散状态,对动作中的环节没有完全领
会或记忆不完整,没有形成正确动作的肌肉感觉,皮层内抑制过程
末建立;故动作僵硬,不协调,出现多余动作,造成额外能量消耗
等现象。教学中要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主要问题进行指导,不要
在细节上花费过多的精力,以取得重点突破为主。
2、粗略掌握动作阶段(分化阶段)
相关动作留下记忆痕迹,肌肉活动有了知觉体验,中枢神经的
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渐集中,分化抑制得到发展,在本体感受器反馈
系统的作用下,不协调的和多余的动作逐渐得到校正和消除,初步
建立了动力定型,但还不够稳定,易造破坏而又出现多余动作。教
学中要加强对动作细节的要求,多进行动作的分析和思考,纠正不
合理和不正确的地方。
3、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巩固阶段)
运动系统能顺利地按皮层运动区贮存的痕迹构型完成动作,动
作的某些环节还能在不受意识控制下完成,动作精确、协调、省
力,即使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动作技能也不易受干扰破坏。教学中
着重引导学生对动作技术理论和力学分析方面进行探讨,加深对动
作内在规律的认识。
4、巩固与应用自如阶段(自动化阶段)
动作在脱离意识的情况下自动完成,其生理机制是在大脑皮质
参与下无意识的活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洞察能力
以及 随机应变的能力。
五、运动的生理负荷量
1、概念
(1)生理负荷量:是指人体在运动负荷时所引起的功能反应。
(2)氧脉搏:是指人体各组织细胞从每搏输出量中摄取的O2量。
2、影响因素:
(1)运动强度:主要有速度、重量、投掷距离、跳高度、运度等。
(2)运动密度:主要是练习之间的间歇长短。
(3)持续时间:相当于过去所说的量。
3、评价生理负荷量的生理指标
(1)心率(脉搏):无其他诱发因素的情况下,晨脉变化每分钟不超
出本人基础脉率的3—4次。
(2)血压:无其他诱发因素的情况下,晨压一般不高出平时的10毫米
水银柱,如超出11—20mmHg为运动负荷过大,超出20mmHg为
过度疲劳。
(3)肺活量:连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隔15秒,若逐渐减小,则呼吸
机能不佳或疲劳。
(4)血红蛋白:生理负荷量在一般时间里过大,会造成血红蛋白值下
降(少年运动员於低于12g·dL-1为标准)。
(5)尿蛋白:生理负荷过大,会出现尿蛋白现象。
(6)自我感觉:小负荷量导致的疲劳24h内即应消除,大负荷量导致
的疲劳一般不宜超过3天。
作 业:依据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运
动技能时尽快形成条件反射?